首页 > 最新动态 > 年轻人“逃离”纺织厂,到底在逃离什么?
最新动态
年轻人“逃离”纺织厂,到底在逃离什么?
2025-03-034

春节后,协会到各地纺织企业调研,不免问及招工这个老大难问题,得到的回答也大同小异。

随着劳动力资源急剧减少、劳动力结构与就业观念发生变化,招工难留人难,已成常态。

如何破局?这个问题,我们结合企业的一些做法,同时,请教DeepSeek,或许能给行业带来一些启发。

最近,京东为外卖员缴纳“五险一金”的新闻登上热搜。

但是,这势必会对制造业用工造成进一步冲击。

一定程度上,外卖行业和制造业在用工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工厂”在年轻群体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众多制造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

这一现象背后,是传统制造业与新一代劳动者之间深刻的矛盾与冲突。




01
招工难留人难年年难

纺织行业的招工难题年年上演,即便开出极具吸引力的招聘条件,也难以填补用工缺口。以浙江湖州织里镇的一家纺织工厂为例,开出“月薪1.2万,包食宿,介绍新人奖励2000元”的优厚条件,但新年开工以来几乎是“零收获”。即便来了,想走就走,企业无能为力。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纺织全行业缺工达67万人,挡车工平均年龄升至48.6岁,90后从业者占比不足5%。

某职业选择报告显示,70后挡车工占比58%;80后从业者仅占23%,多已转型为班组长或转行;00后求职者中,仅0.7%愿考虑纺织岗位。

在纺织产业外迁热地“越南”,同样的现象也正在出现,许多年轻人投身于“直播”、“自媒体”等新兴行业,越来越多的越南的工厂也开始体验到了“招工难”和“用工难”问题。




02
宁愿跑外卖,也不愿意去纺织厂?

首先,是工作环境。纺织厂通常可能会有噪音大、空气不流通、重复性高的工作内容,这些可能让年轻人觉得不够舒适或者没有挑战性。而外卖工作虽然辛苦,但相对自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可能更符合年轻人追求灵活性的需求。

然后是薪资问题。外卖员的收入可能按单计算,多劳多得,如果努力的话,可能收入还不错。而纺织厂的工资可能固定,或者加班多但收入增长有限。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跑外卖更有赚头,尤其是短期内。


工作时间也是一个因素。纺织厂可能需要固定的班次,比如早班、晚班,甚至夜班,而外卖员可以选择自己工作的时间,比较灵活,适合那些不喜欢被严格时间约束的人。

职业发展方面,纺织厂的工作可能晋升空间有限,技能提升的机会不多,而外卖行业虽然同样晋升空间不大,但可能更容易转行或者积累一些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有科技感或者新兴行业的岗位,纺织厂可能被看作传统产业,缺乏吸引力。




03
敢问路在何方?

1. 改善工作环境与劳动条件

企业通过增加福利来吸引员工,比如春节返岗奖励、报销往返机票、提供夫妻房和空调宿舍,这已成为企业福利标配。

优化物理环境:升级车间设备,减少噪音和粉尘,改善通风和采光,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2. 提高智能化自动化程度。

降低劳动强度:引入自动化设备(如智能纺织机、AGV搬运机器人),减少重复性体力劳动,提升工作效率。如智能化设备的引入也成为趋势,江苏、浙江等地的头部企业引入“筒纱自动包装系统”,用机械臂替代人工打包,单条生产线可减少30%的用工。

杭州“六小龙”火出圈,近期我们走访企业,就有企业反馈,杭州市有关部门在企业调研机器人需求。机器人技术证明:重复性、高强度、低附加值的工作必然被自动化替代。纺织业需加速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型;消费市场个性化、快反订单增多,机器人支持的柔性生产线(如可快速切换工艺的智能纺织设备)更能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机器人替代简单体力劳动后,工人角色向技术管理、数据分析、设备维护升级,吸引年轻人参与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灵活工时制度:尝试弹性排班或缩短夜班时长,平衡工作与生活需求。


3. 提升薪资与福利竞争力

优化薪酬结构:提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基础工资,增设绩效奖金、技能补贴(如操作先进设备的额外津贴),与外卖行业的“多劳多得”模式竞争。

完善社会保障,补充商业保险、交通/餐补等福利,增强职业安全感。

长期激励计划:设立工龄奖金、股权激励或技能晋升加薪机制,鼓励员工长期留存。


4. 打造职业发展通道

技能培训体系:联合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提供纺织技术、设备维护、数字化管理等课程,帮助员工提升专业能力。

清晰的晋升路径:设立“操作员→技术员→班组长→管理层”的晋升阶梯,明确各阶段能力要求与薪资涨幅。如将机修工升级为“智能设备运维师”,提供技术认证和晋升通道。

跨界发展机会:与电商、设计等关联行业合作,为员工提供转岗或跨领域学习机会(如纺织电商运营、产品设计)。


5. 探索新型用工模式

“共享工人”机制:与灵活用工平台合作,允许员工在淡旺季调配至其他岗位(如物流、质检),增加工作多样性。

青年实习计划:针对95后、00后设计短期体验项目,提供免费培训+补贴,降低入职门槛。


6. 重塑行业形象与品牌文化

数字化与绿色转型:宣传纺织厂在智能制造、可持续材料(如再生纤维)等领域的创新,打破“传统低端”刻板印象。

社交媒体营销:通过短视频、直播展示现代化车间、员工故事及福利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校企合作:与职校、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提前培养对口人才并改善行业认知。


7. 政策协同与社会支持

争取政策扶持:利用政府对制造业升级的补贴、税收优惠,加速技术改造和员工福利提升。

行业联合倡议:制定行业用工标准,倡导公平竞争,避免恶性压薪。

公共舆论引导:联合媒体宣传纺织业对经济的基础作用,提升社会对产业工人的尊重。




04
总结

其实,同样的环境下,做得好的纺织厂比比皆是。大浪淘沙,企业唯有直面现状,积极求变。才能拥有未来。

纺织行业的“用工荒”问题,不仅是年轻人的“懒惰”,更是传统制造业与时代脱节的警报。当“高薪”不再是万能解药,唯有通过技术赋能、人性化管理重塑职业尊严,才能让工厂不再是“青春的坟场”,而是奋斗者的新舞台。

纺织厂需通过环境升级、待遇提升、职业赋能、形象重塑四轮驱动,将自身从“劳力密集型工厂”转型为“技术驱动的现代制造企业”。同时,结合政策与行业力量,共同改善制造业就业生态,方能与外卖等新兴行业争夺年轻劳动力。



来源|DeepSeek、化纤头条

编辑|浙纺协新媒体团队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