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萧山八千年 杭二棉:棉纺岁月情,红砖焕新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4NjgyMjY1Mw==&mid=2247492653&idx=1&sn=3d9e09e5736913c9abc1c8a87b0f3ab1&scene=45#wechat_redirect
【编者按】在萧山工业发展史上,初创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大厂”——杭齿、杭发、杭二棉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它们见证了萧山从农业县向工业强区的蜕变。那些老厂区的生活场景、轰鸣的机器声、工人们奋斗的身影,早已成为萧山工业的时代印记。
本辑我们走进萧山“三大厂”,重温大厂故事,探寻萧山工业从起步到腾飞的历程。
在钱塘江畔的萧绍平原上,曾矗立着一座用木头与汗水铸就的工业丰碑——杭州第二棉纺织厂(杭二棉),十万纱锭曾在这里转动,织就的不仅是布匹,更是一个时代的热望与荣光。
在这里,机器轰鸣声里藏着几代人的青春,红砖厂房中刻着计划经济的烙印。回望杭二棉,不仅是在追溯一段消逝的工业记忆,更是在叩问:时代洪流中,何为坚守?何以新生?
从“龙游扛木头”到厂房落成
杭二棉旧址
1958年,新中国百废待兴,穿衣问题成为民生难题。彼时,国家在全国规划建设六大棉纺织厂,杭二棉正是其中之一。选址萧山,是因这里地处萧绍平原,棉花产量丰沛。然而,建厂之初的艰辛远超想象。原杭州第二棉纺织厂党委书记、工人路社区第一任党委书记张香莲介绍:“当时全国都在搞建设,钢筋水泥根本不够用。筹建组急得团团转,最后决定用木头搭厂房。”
这一决定催生了杭二棉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龙游扛木头”事件。1958年秋,200多名青年工人组成“突击连”,乘火车奔赴金华龙游的深山。“山上没路,全靠人力把木头一根根扛到山下,再用火车运回萧山。”张香莲描述道,“老火车站西边有条河,木头卸在河边,工人们喊着号子,硬是靠肩膀把材料扛进工地。”这些木头最终建成了杭二棉最早的西纺车间。车间从破土到投产仅用了8个月,全厂上下“不睡觉拼命干”,连张香莲也感叹:“现在的人很难想象,那是纯粹靠人力的奇迹。”
龙游运木头
厂房落成后,技术攻坚成为新挑战。厂方不仅宴请上海老师驻厂指导,还选拔女工赴外地学习。“白天实操,夜里点灯学理论,几个月下来女工们就逐渐掌握了纺纱技术。”张香莲说。与此同时,厂里还陆续引进细纱机等先进设备,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石。
从一片荒芜到初具规模,仅仅的数月间,杭二棉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更见证了无数工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
巅峰时期的“纺织小社会”
纺织女工
到20世纪70年代,杭二棉已发展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拥有10.8万纱锭、2224台织布机,年产棉纱数千万吨。其生产的棉纱除自用外,还供应全省17家织布厂,成为浙江纺织业的“心脏”。
“从建厂到破产,我们交给国家的税收能抵14个棉纺厂总和。”张香莲用一句老话概括鼎盛时期的辉煌。
厂区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生产上,更在于其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幼儿园、子弟学校、职工医院、24小时浴室、深井水厂一应俱全。集体宿舍的生活充满时代印记,张香莲回想起自己初入厂时的经历:“6人挤一间房,箱子只能塞在床脚。上夜班怕迟到,全靠老工人摇铃叫醒。”然而,即便条件艰苦,工人们眼中始终跃动着希望的火光。在这里,流水线织就的不只是棉布,更是几代人共同构筑的生活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到来,杭二棉率先与香港企业合作,引进自动化生产线。至1988年,全厂形成五大现代化车间,税收贡献占萧山工业收入四分之一。“萧山衙前镇能成为‘中国化纤名镇’,靠的就是杭二棉培养的技术骨干。”张香莲说。这座工厂不仅解决了万人就业,更孵化了区域纺织产业链,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时代洪流中的沉浮
然而时代的齿轮从未停转。进入19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至,杭二棉如同一条习惯了内河航行的巨轮,突然被推向波涛翻涌的深海。
在那时,化纤面料以低廉价格席卷市场,而棉布的需求量锐减。杭二棉试图贷款技改,但利息压得喘不过气。“一米棉布成本3块,卖出去倒亏1毛。”更致命的是“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医院、学校、宿舍的运营费用每年超千万。张香莲算了一笔账:“1万职工里,真正上班的不到3000人。”
1998年,杭二棉正式宣告破产。这座曾创下年缴税过亿的巨头,最终倒在了时代转型的浪潮中。谈及原因,张香莲遗憾道:“表面看是‘三个人养一个退休工’的包袱太重,但根子是计划经济跟不上市场。”
直至2000年企业改制,原杭二棉“一分为二”。生产区由浙江国信集团接手;围墙外的家属区、退休职工及附属机构,则整合为“杭二棉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与“杭州中兴物业管理中心”。这场变革恰逢国企改制的阵痛期,“两个中心”行政归属悬而未决,地方事务千头万绪。“国有纺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是国家战略,我们唯有顺应潮流。”张香莲的话语里既有遗憾,亦含担当。
杭二棉旧址
2004年,经市区两级政府协调,“两个中心”正式移交萧山区北干街道,更名为工人路社区。数万人的国企家属区平稳融入社会化管理,成为全国国企社区转型的典范。社区办公用房拔地而起,文化阵地日臻完善,先后斩获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荣誉。张香莲站在社区办公室窗前,凝望曾经的厂区:“梦里总听见机器轰鸣。杭二棉像条大河,淌过几代人的生命,最终汇入时代的江海。”
褪色的红砖厂房,如今已化作高楼林立。唯有厂门前斑驳的塑像,仍以沉默的姿态凝望这片土地。杭二棉的故事并未终结,它用光阴浇筑的坚韧与奉献,早已渗入萧山的城市肌理。当最后一缕棉絮飘散在风中,一种精神却在转型的阵痛中完成涅槃:于绝境开新路,在落幕处播种新生。
相关链接:
文字:吕诗蒙
图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叶沁宇
责编:金一凡 李 展
终审:韩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