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纺织人到了上海,怎么错过纺织博物馆?
最新动态
纺织人到了上海,怎么错过纺织博物馆?
2025-08-305
图片
图片

六千年的纺织文明,在黄道婆的故乡静静诉说。

上海有一座纺织博物馆,一直心向往之,却迟迟未能成行。这一次,借着参加2025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的契机,8月21日,浙江省纺织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守荣等,特意前往位于普陀区澳门路128号的上海纺织博物馆,开展了一场融合党史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学习之旅。

纺织博物馆坐落于苏州河南岸,原址为上海申新九厂,其前身更可追溯至1878年由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中国近代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

纺织博物馆门前的雕塑“纺织魂”,宛如一架巨大的织布机,融合了原始手工纺织和近代动力纺织的元素。脚底下的青石板路上,则镌刻了1771年以来的上海纺织企业名录。


“上青天”:纺织工业的辉煌印记

纺织人无不听说过“上青天”。

 “上青天”,指的是中国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天津。这三座城市在清末民初最早兴起纺织工业,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上青天”依然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领头羊。如今,三地均建有纺织博物馆,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百年来的沧桑历程。

从清末到民国,上海涌现出许多声名显赫的纺织实业家,如刘国钧、荣宗敬、吴昆生、穆藕初、郭棣活等。荣宗敬(荣毅仁的伯父)在上海创办了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至40年代末,上海纺织工业已有企业4552家,作为纺织主力的棉纺锭规模达243.54万枚。


“六件宝”:馆藏精华,一眼千年

博物馆共三层:一楼为序厅与临展区,二楼为历程馆与撷英馆,三楼设有科普馆与主题馆。展品跨越六千多年,从远古纺织起源至现代产业文化,通过实物、图文、模型与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辉煌历程。

在讲解员的介绍中,我们对博物馆的“六件宝”印象深刻:

1.   一件最古老的织物——古织物残片西汉时期古丝绸之路木乃伊身上,距今已有2000多年。

2.   一件最稀奇的展品——布纹陶量作为结构支撑的纺织品很早就被运用到了古陶的制作当中。包裹着麻布的陶坯,进炉烧制,不耐高温的麻被烧毁,而无意间却将麻纤维的布纹留在了陶制品上,所以称其为布纹陶量。

3.   一块最重的石头——元宝石古代踹布石,因形似元宝,被称为“元宝石”,重达350公斤。

4.   一件最难寻觅的展品——织布机。

5.   一件最贵重的展品——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会议桌。

6.   一件最神奇的展品——神七宇航服。



红色记忆:纱线中的革命火种

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也展示了纺织工业中的红色历史。在“红色讲堂”,我们聆听了“一根纱线里的革命烽火”。

黄道婆,这位宋末元初的纺织技术革新家,推广了先进的纺织技艺与工具,为江南棉纺织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上海纺织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了一段反帝、反封建、反压迫斗争的悲壮历史。当年的五卅运动,就是从日本纱厂的工人大罢工开始,后来顾正红烈士牺牲的地方,就是曾经的豫丰纱厂,后来的国棉二厂,在这个旧址,如今已经建成了顾正红烈士纪念馆。

从黄道婆革新技术的为民情怀,到近代纺织工人“二月罢工”的壮烈抗争;从解放前地下党员在布匹中传递情报的机智,到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女工“心贴布、布贴心”的奉献精神……这些历史让我们这些纺织人倍感自豪。



纺织人的感悟


离开博物馆时,回首望去,这座建筑静静地立在苏州河畔,仿佛一位智慧老者,守护着纺织文明的记忆。而我们,作为现代纺织人,更加明晰了肩头的重任——在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将以红色初心为经,以创新匠心为纬,续写新时代“衣被天下”的锦绣华章。

(上海市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兼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组委会秘书长刘寅峰,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组委会副秘书长、上海纺信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瑾等同参观)


看着眼前的景象,我们不禁心生期待:作为纺织第一大省的浙江,何时也能拥有这样一座见证我们共同记忆与未来的博物馆?



来源|上海纺织博物馆

编辑|浙纺协新媒体团队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